在第一社大開課「水電DIY」課程的林裕銘老師,於緊湊的教學與工作之餘,持續帶領學員進行低收獨居高齡者的水電修繕服務行動。一社張金玉校長在近年的持續參與中,將這段時間的觀察與學習書寫出來,與大家分享,一門課程從學習到行動的軌跡。
這可不是說來好笑的,一點都不誇大,第一社區大學林裕銘老師帶領的水電志工團真是這樣做,協助免費修繕水電還附贈一座鐵皮屋!!
知道水電志工團協助低收入戶獨居高齡者的水電修繕行動很久了,這些年來曾參加過兩次,這一次鼓山二路的個案,從開始到結束,有較完整的觀察,因此有機會了解水電志工團學員們參與行動的投入過程,以及學員們所展現的精神與默契,深深感到佩服和觸動!!
面向社會弱勢扶助,一向以來是社大辦學最為基礎的公共服務項目之一,也是民眾在公共生活中最為近身與有感的行動。有能力扶助弱勢表示自己還有能力與資源可以和他人分享,協助他人能同感幸福,相信這是讓自己感覺幸福與自我價值的因素之一。
因為這樣的普遍性價值,當裕銘老師試著將社大水電課程學習的持續性發展,延伸到社會需要的角落時,得到幾位資深學員們的支持。剛開始是團隊親自致電弱勢扶助團體,詢問水電修繕的需求,結果詢問好幾家都回稱沒有需要,終於在100年,六龜育兒院同意水電班進行修繕,第一次修繕很緊張,師生一行人花了一天的時間,有驚無險完成了處女作。有了這次經驗,信心長出來,陸續服務幾家後打開知名度,接著便無需再打電話詢問案源,有需要的組織直接致電裕銘老師,目前已到必須衡量個案量體才能接案的地步。所謂量體評估指的是需耗費的實質材料所形成的費用,以及團隊可能負荷的極限。
裕銘老師提到經費有限,必須用在刀口上,太大的量體會很快消耗資源,導致有急迫需要的個案用不到,因此寧可量體小而多做個案量,讓更多人可以獲益,而量體資源需求大的個案應該由政府資源關注,回到公共資源尋求解決。另外,團隊負荷能量也是接案關鍵,由於志工隊成員都是學員,雖然人數很多,但是基於安全考量與個人時間限制,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場修繕,必須量能力而為。
目前志工團分三小隊,每一小隊有一位隊長和隊員,隊長都是由資深學員中具有水電敏感度和技術的學員擔任,隊員則是對水電持續性的學習有興趣,同時也願意參與弱勢扶助的學員。另外,還有膳服組,由對料理有興趣的學員擔任,提供出任務時中午的餐食供應。除此之外,還有未編入小隊但也到現場協助的學員,這些學員一般都是初學者居多,進行現場進行觀察,並協助維持環境便於夥伴們工作。
陣容看起來很有組織,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行動都是由同一批人上場,因為學員們有各自生活,假日不一定可以到場,因此就會出現混編的隊伍,每次上場依據個案修繕內容人數不一定。這樣的組合到了現場,只要老師說明了當天的任務,大家很有默契的發展分組模式進場,現場常見好幾組學員在不同角落討論、研究和動作,而外圍的學員便會自動的觀察環境是否需要整理、清掃和準備,每一位學員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動了起來。這樣的協作默契似乎已經成為文化,不需要有人指導,一旦行動起來便有秩序的自動編組工作。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工作進行到需要一點小休息的時候,便有人送來茶水點心,這些茶水點心都是從不同角落聞風而至的愛心。
裕銘老師對志工團的成員有個約束就是不能刺龍刺鳳、不抽菸、不嚼檳榔,他認為水電師傅的職人形象很重要,希望藉此建立專業文化。在修繕的服務面,他也有句至理名言「服務至終」(裕銘老師的白話是只要是水電志工團修繕的個案,一定持續服務到案主往生。)。從成員選擇到服務信念,可見這樣的志工團有著裕銘老師對水電用於自身期許和社會的承諾「品格端正與負責」,因著這樣的信念,志工團所到之處能讓人有不同觀感,就像這次鼓山二路的修繕行動,從一開始鄰里居民不太看好,一路旁觀,但到了完成階段,見識到團隊的投入精神,將一處儼如垃圾間的鄰里嫌惡之地,轉變為一處乾淨清潔可以避風雨的安居之所,都不禁說讚道謝,里長還主動捐助材料費。
回到根本之處,這樣的志工團組成與行動,就水電DIY教與學的發展而言,充分融入做中學的概念。很多學員學習水電修繕,常常在自家問題處理清楚後就停下來,頂多再協助親朋好友修繕,而志工團的連結,讓資深學員可以有機會藉由個案服務機會,磨練水電修繕技能,因為每個現場水電問題不同,藉此可以切磋與發展新的經驗與技術。另外,在現場常見一組組的跨級別學員進行討論與行動,那是在一般水電修繕看不到的,學員間的討論以及解決問題的集體成就感,讓社群感更為堅固。
而在這樣的學習發展中,因為連結社會弱勢議題,讓學員有機會接觸社會底層的現況,有機會反思,部分學員因而有感並投入更多行動,展現延伸性的承諾,例如鼓山二路個案便是延伸連結出來的,案主處境極為特殊,獨居低收高齡之外,也處於癌末狀態,雖有政府補助,但由於過去的鄰里關係不佳,導致鄰里支持不足,學員主動投入探訪與資源連結,提升了水電志工團的服務品質的同時,也讓個案的鄰里嫌惡感消解不少,這從個案服務結束拜訪鄰居時,提及就近多多照顧個案時,鄰居臉上的善意可以看得出來。
行善無法徹底解決問題,因為社會結構面以及人自身素養問題沒有解決,民間的行善究竟有限。但在政府不足之處,連結民力與資源,減少部分民眾的不幸,也是當代集體共業。當善被行動出來,所引動的善循環,也是改變社會的另一種力量。社大辦學以公共生活的介入為途徑,擴大自身生活的關照視野,延展作為公共人的意識,學水電可以擴大社會議題認識,水電志工團正在這條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