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學習開展的免「廢」生活🔍
臺灣話及客家話皆有一種說法,「免錢的尚貴」、「無使錢介盡貴」,意思都是提醒世人,看似免費的服務與物品,其實背後隱形的成本與付出遠比想像中高出許多。那麼,從「免費」到「免廢」,又是何種概念呢?
👪傳統智慧與現代意識的交集
修補、惜物等行為,是因應移民來臺,在物資匱乏的困苦環境中所建立起的生活文化,隨著經濟起飛、國際貿易興盛等經濟條件改變,這些傳統生活智慧逐漸式微,但假如夠細心,我們仍可在大街小巷中尋覓到家電維修以及繡學號補衣褲的小店,善用並珍惜這些擁有技術及知識的達人們,除了省下開支,也能改變既有浪費又充滿廢棄物的生活習慣。
社區大學也早早關注修理的重要性,🔍小家電維修、🔨水電DIY、👕舊衣物縫紉改造、🔧老宅修復等學習性課程已經推動好幾年。如今國際浪潮推動修理文化,在臺灣南部我們的近身之所,則藉由大學端積極的學術資源,還有前線公民團體多年的推波助瀾,多方跨資源整合之下,具目標性的籌組運作了「南方修理聯盟」,使循環經濟、修理文化等概念快速於社區傳播與行動。最不容小看的是公民力量,在高雄早有公民自發性的團體如小家電診所、第一社大水電義工隊等,已經自主開始進行多場次深入地方甚至偏鄉的巡迴維修工作。
免廢城市,即刻行動💪💪💪
工商快速發展、高樓林立的城市,社會、環境等問題多元且複雜,繁瑣的思緒不利於人們的沉澱與思考,強烈建議大家回到自身,從個人的學習、覺察開始,再以共學、協作的團體力量,一點一滴改變社區與城市。社大永遠張開雙手迎接每一位渴求知識,也想要改變的人到來。
從這裡開始,調整個人的身心裝備,我們一起迎接社會與世界的挑戰,成為一位公民,成為這座城市的影響者。期待未來沒有人被稱為廢人,沒有物品化為廢物,焚化爐減量,無塑、減碳落實於日常,城市生活從此免廢,宜於人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