✦第一社大校本部:三民區市中一路339號(地圖)
校本部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15:00~21:00
✦電話:(07)251-8200傳真:(07)291-5916
✦聯絡信箱:khcu@kcs.org.tw


第一社大入口意象:尋找每人魚

2015-09-16

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「土地文學」推廣講座-文學的土地記憶

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「土地文學」推廣講座

主題:「文學的土地記憶」
講師:巴代老師
時間:9/23星期三(9:00~12:00)
地點:高雄市河濱國小四樓會議室(市中一路339號)

內容 : 以個人文學作品中所曾經提出的土地故事與議題,談人與土地的情感、責任與共生。

講師簡介:
巴代(Badai),卑南族Damalagaw(大巴六九)部落裔。部落文史工作者、專職寫作。曾獲山海文學獎、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、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、吳三連獎、全球星雲文學歷史小說獎。著作有:長篇小說《笛鸛: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》、《斯卡羅人》、《走過: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》、《馬鐵路: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(下)》、《白鹿之愛》《巫旅》《最後的女王》,短篇小說集《薑路》,研究專書《Daramaw: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》,《吟唱.祭儀: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》

短篇小說主要關懷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的適應,長篇小說則以族群歷史、文化作為創作素材,作品的特色具濃厚的歷史現場感,豐富的文化意象與細膩的戰爭情緒,作品有極高的辨識度。



認識巴代 閱讀巴代

歡迎您的蒞臨


※附錄一:山海文字獵人~巴代~
「平日喜歡東寫寫西寫寫的巴代,8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之後正式步上了文學創作之路,自此與原住民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;近幾年可說是巴代的文學豐收年,除了得獎之外,作品亦陸續、密集地發表於報刊、雜誌中,像是一匹奔馳在原住民文學天地的「黑馬」,充滿了十足的活力。巴代以小說的體裁見長,題材通常是週遭生活故事的寫照,有如作品<薑路>,源自於部落母親開墾土地種植生薑的生活經歷,描述了原住民同胞在窮困中為生活奮鬥,仍極力維護尊嚴與生活喜悅的故事。鄒族浦忠成教授在評其作品時,有如此的發現:「<薑路>的結構簡單而清晰,作者在有意無意間揭示許多呈現真實原住民部落農作生活的況味,整篇文章在嘻笑裡可以感覺到淌血的酸苦,文筆輕快,立意不凡。」由此可見,繼續一篇又一篇的創作,寫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,應是巴代責無旁貸的任務。」
引自~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
附錄二:以生命書寫  與文字共舞  文/利格拉樂.阿烏
  我與巴代相遇,在他還是「林二郎」的時代,而且,還是拜網路所賜。
  2000年前後,台灣原住民族的書寫還很熱鬧,有持續在文壇耕耘的老手不斷地推出新作,也有偶爾冒出的新秀讓人眼前一亮,就在某一天,我突然被網路上發表的短文章吸引了目光,坦白說,我已經忘記了那篇文字的內容,卻依稀記得當天心底的快樂,「啊!又有新的原住民寫手出現了呢!」我是如此記憶著,只是彼時的林二郎,還不脫軍人本質,文章總是方方正正、四平八穩,與行雲流水還有些距離,而他,正是後來的卑南族小說家-巴代。
  此後,巴代的文章以驚人的創作速度出現在報章雜誌上,開始在原住民族的書寫世界裡嶄露頭角全速前進,彷彿在趕進度似的。
  身為女性,我總是對於男性作家筆下的世界有些疑惑,尤其是原住民的男性作家,文中少見女性角色與其細膩的描述,說來其實這並不奇怪,畢竟男女有別,觀看世界的視野總有差異,也因此更確立我相信女性的故事必須由女性來書寫的意念;但巴代卻打破了我的執念,來自卑南族的他,不知道是否因為卑南族社會結構的關係,總是可以輕易便窺見了女性的某些特質,並細細地以文字表現出來,尤其是巴代筆下的眾女巫們,活靈活現地彷如眼前,讓人驚訝不已。
  2002 年,一篇《山地眷村》讓巴代拿下「原住民文學獎」的報導文學首獎,也拉近了我和巴代的關係,因為這篇報導文學真實的敘述了原住民與外省人之間的千絲萬縷,幾乎就是我幼時生活的再現,也呼應了許多原住民與外省混血二代的背景;不過幾年的時間,巴代寫作的功力進步神速,尤其是其穩定的質與量令人無法忽視,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知曉,原來他是以嚴謹的自我要求和密集的田野調查,建構出一套幾近軍職態度的書寫生活。
  在當時,大概許多人都還無法想像,巴代在未來即將交出更讓人驚豔的作品名單,只是依稀知道,這個拿了幾次文學獎、充滿軍人特質的卑南族人,很有企圖心,因為,巴代開始發出豪語,表示自己將要寫出原住民的歷史小說,他想要建構出屬於卑南史觀的文學作品;有幾回,我在文學場域裡遇到巴代時,總不免有些擔心地望著眼前這個卑南族男子,想告訴他:我也曾經有過如此巨大的夢想,寫出屬於自己部落的大河小說,只是,那很難啊!迄今我仍無法完成呢。
  但是,巴代跌破所有人的眼鏡了;2007年長篇小說《笛鸛:大巴六九部落系列之大正年間(上)》的出版,著實嚇壞了不少人,因為這樣一本具有力量的歷史小說,真的讓巴代給寫出來了,而這不過是巴代發出豪語裡的第一部罷了!《笛鸛》同時在台灣文壇和原住民族文學圈裡投下了震撼彈,當時的原住民族文學的書寫正從極盛時期稍歇,不如2000年前後那般精彩,維持固定產量的大多都是已經書寫多年的老寫手們,新血遲遲未生,要不就是質有待提升、要不就是產量不足,不少早期觀察原住民族文學的研究者提出憂心,期盼更多的原住民可以投入創作行列。
  而對於台灣文壇而言,巴代的這部歷史小說,也完全顛覆了台灣文學的書寫,硬是寫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,書中充滿了神話、部落傳說、巫術、傳統領域爭戰等等卑南族元素,以及過往在台灣文學中少見的軍事戰略的運用,這些不是想像裡才會出現的科幻與虛擬,而是真實存在的族群與其後代,地景人物俱在,卻又在在都讓人似在閱讀一本翻譯小說,因為,那實在太不像我們所知曉的台灣、學術中的原住民族了。
  之後巴代陸續又在2009年出版了長篇小說《斯卡羅人》、2010年的《走過: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》、同年的長篇小說《馬鐵路:大巴六九部落系列之大正年間(下)》等書,此時,當年發出豪語的巴代已逐步實踐他的承諾,而他筆下的卑南書寫世界日漸成形;巴代自己曾經說過:「希望社會大眾能夠試著去欣賞、理解原住民部落在『正史』以外的風燦傳說的『野史』,或許若干年後,我真正會成為一個部落『稗官』也說不定!」但若是認真看過巴代一系列的長篇小說之後,不難發現,其實他的企圖心何僅於此,巴代在建構的正是由自己書寫、有部落靈魂和族群觀點的「歷史小說」啊!
  最後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在文字世界裡努力不懈的巴代,在多年前因為身體的因素,僅剩下一隻眼睛的視力,每每想到這件事情,就讓我感到格外心疼與不捨,是甚麼樣的毅力支撐著他維持平均每年一本書的書寫質量?巴代簡直就是以生命在書寫。
  繼去年出版《白鹿之愛》之後,我知道巴代手中的書寫計畫仍有好長的名單,除小說之外,他還即將開始嘗試創作史詩,再除卻這些,他更有卑南族母語的詞彙語典、歌謠等資料在蒐集中,將不會再有人懷疑巴代當年的豪語了,因為這些計畫都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中,榮獲「吳三連文學獎」,巴代當之無愧呀!對了,如果有人認為巴代的這些歷史小說與巨夢看來很嚴肅,因此而以為他必定是個不苟言笑的人,那麼就大錯特錯了,因為,代是個極會說笑話的卑南族男人,而且還長的頗帥,這些後話就當作滿足一個男人的虛榮之詞吧,如此將會激勵巴代寫出更多更精彩的小說以饗閱讀者。
~資料引自吳三連獎基金會


附錄三:出版

《最後的女王》(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,2015

·        《巫旅》(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,2014
·        《白鹿之愛》(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,2012
·        《吟唱祭儀:大巴六九部落之祭儀歌謠》(耶魯國際文化,2011
·        《馬鐵路: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》(耶魯國際文化,2010
·        《走過: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》(INK印刻文學,2010
·        Daramaw:卑南族大八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》(耶魯國際文化,2009
·        《斯卡羅人》(耶魯國際文化,2009
·        《短篇小說集-薑路》(山海文化雜誌社,2009
·        《笛鸛: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》(麥田,2007

附錄四:獲獎紀錄

·        短篇小說〈薑路〉(2000「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」短篇小說首獎)
·        短篇小說〈獵〉(2000入圍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)
·        短篇小說〈女巫〉(2001「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」短篇小說佳作)
·        報導文學〈山地眷村〉(2002「原住民報導文學獎」首獎)
·        散文〈母親的小米田〉(2004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」第二名)
·        《笛鸛: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》(2008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)
·        《笛鸛: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》榮獲2008年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[1]
·        《走過: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》(2010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)
·        報導文學〈記一場大獵祭〉(2010入圍台灣文學獎母語創作報導文學金典獎)
·        長篇小說《白鹿之愛》(2012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)
·        榮獲201336屆吳三連文學獎(小說類)
·        長篇小說《最後的女王》(2013獲第3屆全球華文星雲文學獎歷史小說三獎)
長篇小說《巫旅》(2014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)